更多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 : 

> 更多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关注】全球首创!樊嘉院士团队实现肝癌早诊早治、预测复发转移重大技术突破

发布时间:2018-01-30


 
信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月26日上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的“中山-顿慧诊疗新技术转化中心‘医-研-产’创新模式论坛”上传出消息:中科院院士、复旦中山医院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复旦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领衔团队,在肝癌诊治领域实现两项重大研发成果。
1、团队研发“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采集0.2毫升血浆可提升肝癌早期诊断率;
2、团队研制“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可提升肝癌复发转移、诊治疗效预测效果。
两项成果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转让,将有望开创肝癌诊治新篇章。这是复旦中山医院医产研“中山智造”模式下诞生的两项“全球首例”自主创新研发成果。
——
可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与疗效检测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诊断的肝癌约占全世界55%,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而早期肝癌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
然而,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0%的肝癌病人首次诊断时已进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只能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放疗或分子靶向等姑息治疗。但即便是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内仍有60-70%病人出现转移和复发;肝癌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7%左右,肝癌的高转移复发特性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另一主要原因。
怎样能在早期就发现肝癌,如何有效监测AFP阴性肝癌疗效和肿瘤进展?樊嘉院士团队历经九年攻关,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七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检测试剂盒,已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2017年8月获得CFDA的三类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18年起将通过全国20个省多中心临床使用推广,成为临床医生的肝癌诊断、病人预后监测和疗效监测更为有效的工具。怎样能在早期就发现肝癌,如何有效监测AFP阴性肝癌疗效和肿瘤进展?樊嘉院士团队历经九年攻关,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七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检测试剂盒,已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2017年8月获得CFDA的三类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18年起将通过全国20个省多中心临床使用推广,成为临床医生的肝癌诊断、病人预后监测和疗效监测更为有效的工具。
该试剂盒仅需采集0.2ml的血浆,通过对其中的七个肝癌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可准确诊断肝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在临床上,约30-40% AFP(甲胎蛋白)为阴性的肝癌病人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发现肝内肿瘤,而该试剂盒仍能以84%的灵敏度和88%的特异性诊断出AFP阴性的肝癌病人。应用试剂盒,进行血液检测同时配合影像学检查,还能显著提高对包括小于2厘米小肝癌在内的各种临床分型肝癌诊断效能,以此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试剂盒实时动态监测肝癌治疗效果,及时预警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发生,性能超出传统甲胎蛋白检测约35%。该试剂盒的应用填补了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监测AFP阴性肝癌疗效和肿瘤进展方法的空白。

 
研究人员对miRNA7进行样本分样
由于该试剂盒通过抽血即可获得检测样本,在肝癌病人的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可通过多次血液检测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和预警肿瘤进展的发生,减少病人对传统影像学检查的依赖,使随访检查更加方便和有效。
据了解,通过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借助该试剂盒在肝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治疗过程中随访监测,可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与疗效监测,有望将我国的肝癌5年总体生存率提升至20-30%,切实降低肝癌病人的死亡率。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前样本处理
肝癌病人之所以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是关键症结。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樊嘉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CTC分选检测技术,同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 “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可实现“从全血标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CTC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捕获CTC灵敏度达90%以上,同时可用于下游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个CTC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将为临床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有效预测复发、疗效监测以及干细胞研究建立良好平台。
“医-研-产”的中山创新模式,为将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应用于疾病本质的研究,探索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并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可应用于临床、服务广大病人的医疗产品提供了有益经验。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