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谈家桢
生命科学奖

2017



2017年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获得者
王宁利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院长

宁利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眼科专家。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29 篇,其中SCI 文章167 篇,总引5388 次,他引4765 次。在排名前2的国际眼科期刊发表25篇(第一/通讯)。在Nature Genetics 发表4篇,Nature Communication 1篇。三次入选Elsevier 高引学者榜,是青光眼领域发表论文国内第一、国际前十的专家。主编眼科学教材及专著26部、制定标准规范12项、获发明专利20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当选国际眼科学院院士。连续两次被英国眼科医师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眼科医生(国内一人),是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亚太眼科学会候任主席”。


工作情况:
1983.9-1987.9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担任助教
1992.9-2002.1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担任青光眼科副主任
2002.1-2010.1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担任眼科主任/博导
2002.1-2010.12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担任副主任
2003.10-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 担任院长
2004.3-2016.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副院长
2010.12-至今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主任
2011.1-至今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2013.2-至今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所长
2016.10-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院长

目前担任的学术兼职:
2014.4-至今 在Academia Ophthalmologica Internationalis(国际眼科科学院)担任Academician(院士)
2013.5-至今 在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国际眼科理事会)担任Member of Board of Trustees(理事会成员)
2012.9-至今 在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世界青光眼协会)担任Governor,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执行和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7.3-至今 在Asia Pacific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亚太眼科学会)担任President-elect of APAO(亚太眼科学会候任主席)
2013.10-2016.10 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担任主任委员
2015.10-至今 在中华眼科杂志担任主编

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一、阐明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病因机制,研发了闭青防治所需的关键设备,创建适合国人的防治体系,推广区致盲率下降35.4%,使我国闭青防治技术达际领先水平
闭青是国人最常见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针对因人种差异,西方传统理论与技术在国人闭青防治中效果不佳、致盲率高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1.研究成果:首先发现中国人闭青发病机制不同于西方人,提出房角关闭多样性及混合机制学说,阐明了国人闭青防治的关键理论问题。发现国人闭青发病机制除西方经典“瞳孔阻滞”机制外,还存在:①虹膜附着点靠前,②虹膜睫状体前位,③周边虹膜肥厚等多种非瞳孔阻滞机制。且国人闭青54.8%表现为“多种机制共存”。据此建立依据房角关闭机制新的分类。
组织亚洲闭青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8个易感基因位点和10个易感基因”,为闭青早期筛查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奠定了基础(Nat Genet2012;Plos Genet2014;Nat Genet2016)。哈佛大学Howe研究室主任Wiggs评价该成果为:里程碑式的研究、理解该致盲疾病分子机制的关键一步。
2.技术方案:创建适合国人闭青防治技术体系,使推广区致盲率下降35.4%。针对国人闭青机制多样性的特点,①制定早期干预策略,使贻误率减少27.7%;②建立闭青急性发作干预技术,使窗口期眼压控制率从28.6%提高到85.7%;③建立慢性期循序渐进处理技术,使手术率下降49.4%;④设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使成功率从65.8%提高到79.4%,术后浅前房并发症从33.2%下降到10.4%;⑤设计新的激发试验,早期筛查敏感性由 65.6%提高到 90.6%。
3.创新成果:自主研发闭青诊断关键设备-全景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国际领先),实现对整个前房形态的实时动态观察和测量,为该病研究及诊断提供了关键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

上述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纳入国际眼科理事会指南、世界青光眼学会共识,我国青光眼学组专家共识,写入国内5部眼科学教材和8部专著,5部国外专著。新防治体系纳入卫生部十年百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推广。

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低颅压是导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青)视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创建了颅眼压力梯度学说,回答了传统眼压学说长期未能回答的科学问题,改变了临床实践

开青是另一类全球最常见不可逆致盲眼病。传统眼压学说认为眼压升高是开青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但该学说无法回答:①83%的开青病人眼压在正常范围,为何发生视神经损害?②高眼压症人群中为何近90%不发生视神经损害?

1.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首创“颅眼压力梯度学说”,阐明开青视神经损害的重要科学问题。首次发现:①低颅压也是开青的危险因素,眼压和颅压构成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而非高眼压或低颅压单一因素所致。②揭示正常眼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与颅压下降所致的跨筛板压力差增高有关,提出治疗应以控制跨筛板压力差水平为标准,解决了正常眼压青光眼治疗不足的问题;③高眼压症病人若颅内压较高,跨筛板压力差在安全范围,则可监测而不予治疗,解决了高眼压症过度治疗的问题。
据此建立开青基于跨筛板压力差的新分类和治疗策略,改变了临床实践。研究成果被国际眼科学者评价为“Groundbreaking”和“Vital”的研究。著名专著Glaucoma评价:此研究“开辟了青光眼研究新方向”。
2.技术方案:首次建立基于核磁技术和基于生理指标的跨筛板压力差无创测量技术等多项新技术,为实现新的临床分类和病情监测提供关键技术。剑桥大学脑研究中心Geeraerts教授专题撰文评价为“elegant study”。
3.创新成果:首次研发出适合国人的基于相干光学断层扫描技术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为开青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了关键设备。上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人群开青检出率由10%提高到95%。
上述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纳入世界青光眼学会继续教育项目及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写入4部国外专著、8项国内标准与规范共识。英国眼科医师杂志及世界青光眼学会前任主席Weinreb评价:该研究是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

三、通过技术集成、理论创新研发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手术,解决了传统滤过手术高并发症的技术难题

针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并发症多、医源性致盲率高的难题,在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基础上:

1.研究成果:创新性提出房水流出通道“储备区”理论,为建立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奠定基础。发现施莱姆氏管成形术中,摒弃狄氏膜小窗和巩膜池引流能达到同等降眼压效果,提出房水引流通道存在“储备区”,若启用“储备区”可能增加房水流出,降低眼压。据此,创建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以机械张力缝线或显微支架支撑,启用房水流出通道“储备区”,将传统外滤过引流模式变为内引流模式,在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杜绝了传统滤过手术相关并发症。
2.技术方案:自主设计发光套管针技术,为既往手术失败的病人设计了新房水内引流手术。针对传统手术多次失败的病人,以自主设计的发光套管针技术,建立跨越既往手术破坏区小梁网的房水内引流手术,使手术失败的患者从“不可治”变成“可治”,新术式使多次手术失败的开青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从40%提高到80%。
自主设计发光微导管引导技术,为先天性青光眼患儿提供新的治疗机会。用发光微导管引导及机械切割作用,解决了精确定位和切开下方残存小梁网两个技术难点,实现360度全周及次全周小梁切开,扩大了生理引流范围,和传统手术相比,先天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从51.6%提高到81%。已挽救了将终生失明的先天性青光眼患儿175名。
3.创新成果:在国内外首次研发Schlemm管内植入支架及相关设备,为微创手术提供了新治疗装置;首次研发内窥镜氏微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解决微创手术术中植入物定位问题,为精准微创手术提供关键设备。
上述技术在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彻底避免了滤过相关并发症,成果获2014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交流和现场演示25次,被Ocular Surgery News专题报道。相关技术获得国家专利6项,纳入5项标准规范和共识,写入国家继续教育教材及2部国内专著。已推广至全国13个省市相关技术获得国家专利6项,全国完成1115例(同仁653例)。

四、建立了我国首个儿童近视队列,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近视眼防治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1.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儿童近视队列,连续六年随访6000名儿童,形成了我国儿童眼球发育、环境因素和基因数据库,并以此建立了我国儿童眼光学模型。发现户外时间每天>2小时对非近视儿童有显著保护作用,据此提出“户外干预应提前到学龄前儿童”的新理念。发现近距离用眼持续>45分钟、阅读距离近(<20cm)及握笔指尖距离笔尖近(<2cm)等为儿童近视危险因素,为规范用眼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发现中国儿童的周边屈光度分布与白人儿童相似,周边远视性离焦并不能预测学龄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2.技术方案:系统研究并建立新的低浓度阿托品近视防治技术。以循证医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国内外的儿童近视防治技术,发现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好,低浓度阿托品浓度在0.025%以下对生活影响不大从而可作为长期应用的浓度上限,角膜塑形镜对延缓儿童近视有显著效果但也有一定反弹效应。发现近视儿童戴镜时轻度欠矫并未导致近视进展显著加快,眼保健操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眼的调节滞后。
3.创新成果:获得专利“视负荷监测仪”,并转化为儿童用眼监测眼镜,可实时动态测量儿童近距离用眼的距离、时间、光线和角度等,目前已在市场销售。该智能眼镜联合智能手机可建立儿童用眼大数据平台,从而实现数据驱动型的近视精准防治。

上述成果形成6项规范与共识。